
说起苏轼,大家肯定都熟悉得很。
这位北宋文学界的“大红人”,仕途起起落落,却写出了“披着蓑衣任风雨飘摇也淡然”的豁达心境,留下诸多传世佳作。
但鲜有人知,他那些最感人的词篇里,有一首竟是因羡慕朋友的妻子而写。
1083年,苏轼在黄州渡口与友人王巩再次相见,王巩身旁的女子风采不减当年,她随口的一句话,竟让苏轼灵感迸发,写下了《定风波》。
这首词从流传至今,快有千年时光了,现在读它还是让人忍不住掉眼泪。这背后到底有啥不为人知的事儿?那女子到底有啥特别之处,能让苏轼这么感动?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【杭州初见:这歌女不一般,苏轼暗记在心】
这故事的起点,得追溯到熙宁五年那会儿的杭州城。当时苏轼因为不赞成新法被罢了官,尽管官路坎坷,可他爱凑热闹的文人脾气还是没变。
本地有个叫王巩的官员,是苏轼的铁杆粉丝,年纪比苏轼小十二岁,官职虽不高却出身书香门第,对苏轼的才学崇拜得不得了,特地摆了桌文人雅集请他赴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酒席上喝了几轮酒后,大家都来了诗兴,王巩一拍手掌叫道:“快把柔奴请来。”
话才说完,一个手持琵琶的姑娘从屏风后轻盈走出,身着朴素的白衣白裙,未施粉黛,但眉目如画般清丽,她轻移莲步走到厅堂中央,浑身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。
她就是王巩身边的那个小妾,名叫宇文柔奴。
吃饭时有人悄悄嘀咕,说她原本是官宦人家的千金,父亲还是宫里的太医,可惜后来家境败落,被叔叔卖到了妓院,幸亏王巩出手相救,才让她脱离苦海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柔奴手指轻轻一拨,琵琶发出的声音如同玉盘里滚落的珍珠,清脆悦耳。
随后她便唱起歌来,声音清脆悦耳,唱的是王巩刚写的歌,歌词虽不华丽,却处处透着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,正对苏轼的喜好。
一首歌落幕,全场喝彩声不断,连苏轼都情不自禁地点头夸赞,王巩乐得眼睛弯成了月牙,连忙端起酒杯致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宴会结束后,苏轼借着月光往家走,心里还一直想着柔奴。
后来听旁人说,这姑娘不仅擅长抚琴吟唱,还曾随她父亲的好友陈太医研习医术,常常背着药箱去给穷苦人家看病,从不收取分文。
最厉害的是,她竟然还会画梅花,画出的梅枝刚劲有力,全然不见女子作画的柔弱,倒有一股不屈的气势。
苏轼越琢磨越觉得这姑娘不一般,她虽尝尽人间冷暖,却毫无市井之气,倒像是在冷风中傲然绽放的兰花,凭着一股子韧劲活成了独特的景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当时苏轼和王巩已是相当要好的朋友,两人常常以诗文相互应和,后来《苏轼文集》中光是苏轼写给王巩的信就多达41封,足见两人交情之深。
可苏轼哪里想得到,这次看似平常的相遇,仅仅是个开端。
几年过去,一场政治风波将他们三人的命运紧紧缠绕,而柔奴的才情,在更为困苦的境遇中方能真正显露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【患难见真情:全府跑路,唯有她闯 “瘴乡”】
元丰二年时,北宋朝廷里闹翻了天——“乌台诗案”突然发生了。
苏轼因写诗遭人指责“嘲讽朝廷”,随即被从湖州直接押送到京城,投入了御史台的监狱。
这案子扯上了好多人,王巩因为跟苏轼关系铁,书信不断,还老是一块儿喝酒吟诗,被御史告了一状,说他“泄露宫中机密,还偷偷一起游玩”,结果直接被发配到了岭南的宾州,就是现在广西的宾阳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那时候,宾州可算不上啥好去处,它可是有名的“荒蛮且充满疫病的地方”。
史书上写着,从宋朝开始到明朝结束,被贬到这个地方做官的人有十多个,多数都没能挺过去,有“去十个九个回不来”的说法。
恶性疟疾肆虐,环境又差得要命,北方人到那儿几乎就像一脚迈进了阎王殿。
消息一传到王巩的府上,家里瞬间就炸开了锅。
下人们忙着收拾行李打算逃走,几个小老婆哭得肝肠寸断,都求着王巩给些钱财,好让她们能回娘家或是再找条活路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王巩独自坐在冷清的大厅中,望着满室书画古书,心头泛起阵阵寒意。
他没做挽留,直接让管家把银子分给大家,由着他们离开。
正当他觉得自己要一个人去上任时,柔奴抱着个小包裹进来了,轻声说道:“我都准备好了,岭南那地方偏远,我弄了些防瘴气的药,路上或许用得上。”
王巩一下子呆住了,他心里明白柔奴并非正室,她完全可以带着钱在京城舒舒服服地过活,没必要跟着他去冒生命危险。
他劝了数回,但柔奴心意已决,无论如何都要一同前往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就这样,苏轼在大牢里接受审讯时,王巩却带着柔奴一路向南出发了。
守城的兵士瞧见那遭贬谪的官员还携着娇妻美妾,个个惊得愣住了,毕竟这种情况实在稀罕得很。
一路跋涉数千里,越过重重山岭,顶风冒雨,露宿野外,柔奴从未叫过一声累。
抵达宾州后,日子过得越发艰难。
官府的屋子破得直漏雨,冬天冷风嗖嗖往里灌,当地人说话一句也听不懂。王巩刚到这儿没几天就病倒了,后来两个儿子也接连去世,一个死在了被贬的地方,一个死在了家里。他活得实在太憋屈了,好几次都动了放弃的念头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柔奴硬是咬牙扛起了整个家的重担。
她每日都去山上采药,照着苏轼寄来的药方给王巩煎药。见他烦闷,便弹起琵琶,唱起他写的词。后来,她自己也开始作词谱曲,把岭南的稻田和山峦都融入词中,让艰难的日子多了几分乐趣。
她那手医病本事可算有了用武之地,整天背着药箱在各个村子间奔波给人治病,起初村民们对她并不买账,后来她把里正家烧得迷迷糊糊的小丫头治好了,大家这才渐渐对她有了好感,都亲切地称她为“活神仙”。
有人给她送来刚摘的草药,有人替她修补漏雨的屋顶,原本苦熬的岁月,竟也添了几分生活的暖意。
远在黄州的苏轼听闻这些事后,在给朋友的信中感叹道:'定国因事获罪被贬到远方,却只有一个女儿自愿随行,实在令人敬佩',言语中满是愧疚与钦佩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【黄州惊鸿:一句 “心安是吾乡”,苏轼挥笔成绝唱】
元丰六年时,王巩总算等到了朝廷的赦免令,得以返回北方。
从宾州启程当日,乡亲们纷纷聚在路旁为他们送行,有的端着新鲜水果,有的拿着亲手织的布匹,柔奴望着这片既让她饱尝艰辛又给予她温情的土地,眼眶中尽是眷恋。
他们一路朝北走,没过多长时间就抵达了黄州,那正是苏轼当时遭贬谪的所在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苏轼老早就盼着这日子到来,提前几天就把酒菜准备妥当,在渡口巴巴地等着。
远远瞧见有艘客船泊在岸边,他急忙跑过去迎接,等看清船上下来的人,差点惊得认不出是谁。
王巩不但没有如他自己所料那般面容憔悴、失魂落魄,反倒脸色红润,精神饱满,比被贬之前还要有活力,真可谓“面色红润赛美玉”。
再瞧瞧他身旁的柔奴,真叫人意外,在岭南历经三年风吹日晒,她脸上竟一点变化都没有,反倒多了几分淡定优雅,一笑起来,简直太迷人了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到了地方安顿好,酒一斟满,大家就聊开了。
苏轼端起酒杯喝了一口,不禁开口问柔奴:“岭南那地方条件那么差,你们生活肯定挺艰难的吧?”
柔奴手捧酒盏,嘴角微扬,轻声却清楚地说:“心里踏实的地方,就是我的家。”
就这简简单单七个字,竟让苏轼手中的酒杯顿住了。
他呆了好一会儿,猛然间才明白,这哪是在讲什么地点呀,明明是在讲心里的感受嘛!只要心里踏实,住哪儿都跟在家一样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王巩在旁边笑着接话,说这三年他俩就凭着这句话撑过来的。
苏轼瞧着眼前这对如胶似漆的佳偶,心中满是羡慕与动容。
他一辈子在官场里起起落落,三个老婆都早早离世,到了晚年又失去了儿子,他怎会不渴望一份能共渡难关的真情?怎会不期盼一个能让自己“心里踏实”的人呢?
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,连忙让人备好纸笔,研好墨,挥毫泼墨间,《定风波》便跃然纸上。
'总爱羡慕那人间俊美郎,上天偏赐他温柔好姑娘。都说她歌声清亮齿如霜,风起时,那歌声似雪飞炎天也变凉。万里归来容颜更显年轻,她微笑,笑里还带着岭南梅的香。问那岭南是否不太妙,她却说:心安之处便是故乡。'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这首词迅速流传开来,柔奴也随之声名大噪,就连京城里的人也都听闻了“点酥娘”的这段佳话。
后来,这个爱情故事被收录到言情故事集《古今情海》里,流传成了千古传颂的爱情美谈。
这首《定风波》可不得了,近千年来一直被传颂,从宋朝文人书房一路传到了如今的课堂,还出现在纪录片里、被谱成歌曲传唱,就连心理咨询师也会拿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这句话,去安慰那些遇到难题的人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就像有人讲的,这首词之所以让人感动,是因为它写的不是装出来的感情,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子,是两个人在困境中相互依靠的真情。
后来王巩到了晚年,在江南过起了隐居生活,柔奴始终陪伴在他身旁。
苏轼依旧在官场的浪潮中起起落落,此后再未碰上能与他互诉“有处安心便是家”的人。
但这首词作,却成为他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现在重读《定风波》,好似还能瞧见黄州那晚,苏轼提笔快速书写的模样,瞧见柔奴脸上那抹淡定的笑意。
我们或许并非倾慕柔奴的容颜,也不是钦佩王巩的才华,而是向往那份“日子再难,有你在身边就踏实”的深厚情感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如今大家都渴望过安稳日子,可“心若安定,便是归处”这七个字,还是能轻轻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之处。
说到底,金山银山也比不过有个让你心里踏实的人,有个能让你安心住下的地方。
这或许就是这首词让世人感动了近千年的原因吧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,股票免费配资,怎么开通股票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