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纽约一场科技对谈中,黄仁勋说:“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,从95%,降到了0%。”
全场沉默。
这不是市场溃败,是政策直接掐断。
英伟达曾是中国AI算力的绝对核心。
百度文心、阿里通义、字节豆包,全部依赖其GPU。
2023年前,中国贡献英伟达全球近三分之一营收,高端芯片如A100、H100供不应求。
渠道商囤货、价格翻倍、客户排队——这不是商业成功,是结构性垄断。
美国出口管制层层加码。
H100禁售,英伟达推出“中国特供版”H20;H20刚上市,又被列入限制清单。
没有缓冲,没有协商,只有指令。
到2025年,黄仁勋亲口承认:业务归零。
财报显示中国大陆及香港营收171亿美元,占比从30%跌至13%。
这13%多为库存、低阶芯片或灰色渠道流转,新订单几乎消失。
黄仁勋警告:伤害中国,也可能伤害美国。
AI不是零和博弈。
中国拥有全球约50%的AI研究人员,应用场景覆盖工业、医疗、金融、政务。
封锁算力,等于人为拖慢全球创新节奏。
GPU是工具,不是武器。
切断中国获取高性能芯片的路径,不仅让美国企业丧失市场,更可能切断自身技术演进的反馈回路。
他强调:“无法想象有人会认为,让美国公司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,是一个好主意。”
这不是情绪化抱怨,是商业逻辑的直接陈述。
AI产业链高度全球化。
训练一个大模型,需要芯片、数据中心、算法工程师、数据标注、云平台——任何一环断裂,整体效率骤降。
中国具备除高端芯片外的所有要素。
英伟达本可借力这一生态,扩大CUDA的渗透率,巩固技术标准地位。
如今,政策亲手将其推出门外。
黄仁勋提到“回到第一性原理”。
AI的本质是加速人类认知,不是地缘对抗的筹码。
封锁一个每年输出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、拥有完整制造业体系的国家,不可能让美国“赢”,只会让全球AI发展失衡。
中国没有停滞。
英伟达退出后,国产替代加速。
2024年,中国AI芯片出货量超30万片,同比增长120%。
华为昇腾910B、壁仞BR100、百度昆仑芯、寒武纪思元系列,全部进入实际部署。
性能与H100仍有差距——昇腾910B FP16算力约256 TFLOPS,H100超2000 TFLOPS——但差距正在被软件优化弥合。
模型压缩、混合精度训练、算子融合、内存复用……中国工程师尝试一切可能的路径。
某大模型团队将参数从万亿级压缩至千亿级,训练时间缩短40%,效果损失不足2%。
另一团队在8卡昇腾集群上跑通原本需16卡H100的任务。
这不是理论突破,是生存驱动的工程实践。
“以软补硬”成为行业共识。
过去,国产框架各自为战:华为CANN、百度飞桨、阿里PAI互不兼容。
如今,为应对断供,多家企业开始共建兼容层,目标是让同一模型无缝切换不同国产芯片。
若成功,将打破生态孤岛,形成真正可用的替代体系。
挑战依然尖锐。
CUDA生态积累十余年,全球开发者习惯其编程模型。
国产框架文档不全、工具链薄弱、调试困难。
工程师抱怨:“一半时间在调环境,一半时间在查错误。”
这种摩擦成本真实存在,且短期内难以消除。
但投入前所未有。
国家大基金三期规模超3000亿元,重点投向半导体设备与AI芯片。
上海、深圳、合肥等地对采购国产芯片给予最高30%补贴。
高校开设AI芯片交叉课程,清华、浙大、中科大培养既懂算法又懂硬件的复合人才。
2025年,AI芯片工程师岗位平均薪资较2022年上涨65%,应届生起薪普遍30万以上,顶尖人才年薪破百万。
产业链同步推进。
长江存储、长鑫存储在存储芯片领域取得进展;中芯国际7纳米工艺良率稳步提升,虽未达台积电水平,但已可支撑中端AI芯片量产。
北方华创刻蚀机、中微公司薄膜沉积设备进入中芯产线。
从设计、制造到封测,本土链条正在闭合。
全球格局随之松动。
美国以为封锁能维持技术霸权,却低估了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。
三星继续向中国供应中端芯片与内存;ASML虽受限于光刻机出口,但维修与零部件服务未完全中断。
更有硅谷公司通过新加坡子公司交付定制加速卡,云服务商在东南亚建数据中心供中国客户跨境使用。
这些操作游走灰色地带,但证明一点:需求不会消失,只会转移路径。
黄仁勋深知此理。
他称AI是“百万亿美元级”市场,排斥中国等于主动放弃半壁江山。
更危险的是,一旦中国建成独立生态,未来可能不再需要CUDA。
历史已有先例。
苏联曾因封锁发展出独立工业体系,但最终因封闭而僵化。
中国不同——它拥有市场规模、制造能力、开放意愿。
只要存在接口,就能快速迭代。
2025年10月,特朗普重返白宫,对华科技政策大概率收紧。
但美国商界声音渐强。
英特尔CEO帕特·基辛格直言:“完全脱钩对谁都没好处。”
微软CEO纳德拉强调:“AI需要全球协作。”
苹果则悄然提升中国供应链权重。
巨头们明白:中国市场不是可选项,是生存线。
“从95%到0%”表面是英伟达的挫败,深层是全球化技术秩序的裂变。
当芯片成为政治工具,创新系统必然受损。
但这也可能是新秩序的起点。
中国被迫走上自主之路。
需求真实——每天产生海量数据,AI应用场景从智能工厂到智慧农业,从辅助诊断到城市治理。
市场足够大,容得下多家企业试错。
这次不是纯政策驱动,而是“市场+政策”双轮推进。
有网友说:“以前是温室养花,现在是野外求生。活下来的,才是真本事。”
黄仁勋很少再提中国市场。
但据内部消息,他曾表示:“我们尊重法律,也希望法律尊重技术发展的规律。”
窗口期正在收窄。
2025年,华为宣布昇腾支持千亿参数模型全流程训练;寒武纪推出思元590,推理能效比提升50%;壁仞筹备下一代产品,目标H100性能的80%。
若兑现,2026年国产替代率或超50%。
英伟达转向欧美、中东、拉美,但这些市场总和不及中国。
更讽刺的是,美国限制令反而帮中国节省数百亿美元外汇,转投本土研发。
有经济学家估算,此举可能加速中国科技自立进程5至10年。
没人希望走到这一步。
理想是开放协作。
但现实是,技术已成大国博弈的筹码。
黄仁勋站在纽约讲台,语气平静,眼神复杂。
他知道,有些事,回不去了。
中国工程师仍在实验室调参数、测芯片、写代码。
没人喊口号,没人谈宏大叙事。
他们只是把模型跑起来,把系统跑稳。
真正的技术革命,从不靠演讲推动。
它靠一行行代码、一块块芯片、一次次失败后的重启。
英伟达的中国故事翻页了。
这一页没有英雄,没有反派。
只有无数人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,在封锁中寻找出路。
未来,就藏在这些微小的努力里。
绝对不是幻想。
而是正在进行的现实。
股票配资网平台网址,股票免费配资,怎么开通股票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